器械知识

分类:

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预习复习必背!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①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③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①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②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③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①特点: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③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①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上一篇: 59+1=什么是什么意思套路 59加一是梗介绍

下一篇: 2020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