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往大了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以了解其规则。中考就要到了,物理知识都复习好了吗?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线.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线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2.杠杆不水平也能处于平衡状态。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3.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5.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6.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解析: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1、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所以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ρghs。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1、柱形容器:f=g液2、非柱形容器:f≠g液(广口式容器:f〈g液缩口式容器:f〉g液)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