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发泡瑜伽垫

Peloton 要卖身Keep 们还有希望吗?

  近日,多家外媒消息称,被称为 健身界奈飞 、 健身界戴尔 的明星公司——美国互动健身平台 Peloton 正在考虑出售,并且亚马逊与耐克正在评估对该公司的出价。另外,苹果、微软、谷歌、Meta 等公司虽然有能力买下 Peloton ,但感兴趣的买家并不多。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Peloton 成为投资者宠儿。然而,因为因产品问题和业绩增长放缓等原因,过去几个月 Peloton 股票不断暴跌,市值从接近 500 亿美元缩水到不足 100 亿美元。如此糟糕走势,让市场对 Peloton 商业模式能否持续失去信心,并开始施压 Peloton 公司,要求董事会解雇 CEO,并考虑出售公司。

  Peloton 深陷困境,卷入 卖身 传闻显然对国内创业者们不是好消息——过去几年,在线健身风口催生国内无数健身 APP,很多人都希望能复制 Peloton 的成功模式,在业务范围上也越来越像,包括会员、硬件和运动服饰等等。

  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一家能达 Peloton 的高度,也未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哪怕是七年内融资 8 轮的 Keep,虽然多次传出要上市 IPO 消息,但依旧因为商业化未跑通、盈利难等问题,未被资本市场青睐。

  因此,当 Peloton 都要 卖身 时,疑问由此产生:对 Keep 们来说,未来是否还有希望?甚至,互联网健身领域线、Peloton 神话崩塌

  今天 Peloton 处境比(新冠疫情)之前还糟糕,固定成本高,库存过剩,战略缺乏活力,员工萎靡不振,股东心怀不满,表现比纳斯达克 100 指数中所有公司都要差。

  从股价看,截至北京时间 2 月 8 日,其股价不到 30 美元,市值不到 100 亿美元。和 2020 年底最高峰时每股 160.72 美元、市值约 500 亿美元相比,暴跌超过 80%。1 月 24 日,Peloton 因此被正式踢出纳斯达克 100 指数。

  Peloton 的糟心事不止这些。Peloton 一份机密报告显示,因为许多产品长期积压在港口和仓库,其将停产主打旗舰产品——跑步机 Tread 六周,并且不会在 2022 财年(截至 2022 上半年)生产更昂贵的 Tread+。

  为了自救,Peloton 已经聘请麦肯锡来帮助削减成本。一段泄露的音频提到,Peloton 高管已讨论过裁员 41%。另外在零售店方面,123 家零售店中将关闭其中的 15 家。

  多重因素叠加,只是 Peloton 节节败退表象,更深层原因,是 Peloton 商业模式和家居赛道,一直被资本市场认为不可持续。

  2012 年,Peloton 靠动感单车起家。2019 年 9 月,Peloton 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发行价 29 美元,被业内看作 智能健身上市第一股 。

  从商业模式来看,Peloton 是 内容 + 智能硬件 。硬件方面,主要是设计、制造和销售单车和跑步机,价格从 1495 美元到 4000 美元不等。自从 2014 年开始销售自行车以来,Peloton 已售出超过 40 万辆自行车。硬件的销售已经成为 Peloton 最重要的盈利方式。

  内容方面,Peloton 开发了 APP,向用户推出健身课程订阅服务,会员每月需花费 39 美元,搭配单车或跑步机使用。

  硬件 + 软件组合闭环效应外,Peloton 深谙流量营销之道,通过营销让家庭变为健身最好落地场景。另外,在 Peloton 互动健身模式下,又激发了用户社交的欲望。

  这些组合,让它颠覆了传统家庭健身产品理念和商业模式,拥有极强的用户黏性,成为国内不少同行模仿对象。不少人甚至认为:Peloton 在硬件、软件以及服务三者之间,找到了 魔法 发生的相交点,是互联网界新的苹果。

  尽管如此,但很长一段时间,Peloton 都不被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看好。直到 2020 年 3 月,美国新冠疫情暴发,迫使健身房、餐馆、电影院和其他人们聚集的场所关闭,其股价从最低点的 17.7 美元 / 股,开始疯涨至最高点的 171.09 美元 / 股,翻了近 10 倍。

  Peloton 看上去就要让互联网健身市场大爆发之时,2021 年 3 月,一起意外事件将 Peloton 推上风口浪尖—— Tread+ 由于跑台过高以及跑带与地面有过大缝隙,导致一名儿童死亡。随后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声明中称,该款跑步机有对儿童造成严重擦伤、骨折和死亡的风险,儿童消费者应该立即停止使用该产品。

  对突发事件,Peloton 不知所措。两个月后,Peloton 才宣布召回全球 12.5 台跑步机,但 Peloton 已开始从 神坛 跌落,股价开始断崖式下跌。

  同时,随着疫情在美国常态化,人们重返线下健身房,对 Peloton 的需求持续疲软。Peloton 此后将动感单车价格从 1745 美元下调至 1495 美元,但几乎没有起作用。

  截至 2021 年,Peloton 付费会员数量仅为 200 万左右,与之对比,流媒体巨头奈飞全网订阅人数超过 2 亿,足足相差 100 倍。因此哪怕 Peloton 用户复购率高达 96%,但没有充足的用户支持,Peloton 始终难以实现良好盈利。

  可以看出,即便 Peloton 硬件、内容、服务做得都非常好,美国也是全球体育健身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当疫情红利消失,用户增长放缓、硬件设备销售下降困境得不到改变,Peloton 的神话崩塌,也就难以避免。

  很多人 Peloton 模式得出结论,家庭健身场景市场空间足够大,但却忽略健身用户和健身消费用户有着本质区别,愿意为健身付钱买单的消费者,始终只是小比例。 诸多观察人士认为,即便不被大公司收购,回到原点的 Peloton 也难以创造新的辉煌。

  这意味着,对众多中国版 Peloton 玩家们来说,需要重新思考未来方向。

  很多人相信,国内健身行业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巨大金矿。数据显示,2016-2021 年我国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 年我国健身器材市场规模将达 518.5 亿元。

  因此过去几年,在 Peloton 的刺激下,国内诞生了 300 多家经营健身类的 APP,从 Keep、咕咚、悦刻圈等一大批垂直创业者,到小米、华为等大厂,都开始谋划布局。

  从行业地位看,Keep 算得上是国内赛道的独角兽—— 2015 年上线后三个月内,Keep 就收获上百万流量,2018 年和 2019 年,Keep 用户是 亿 为单位完成用户量增长。

  不过,快速成长的 Keep 虽有社区氛围、在线时长等优势,但仍然只是一个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 工具 。2019 年 10 月,Keep 大裁员,海外、户外、AI、跑步等多条业务线解散。另一些不如 Keep 的健身 App,不少更是因为内容同质化、用户留存低问题而迅速倒闭。

  新冠疫情暴发后,宅家经济火热,Keep 等 起死回生 。根据《2020 年中国居家健身短报告》,2020 年 1 月 25 日起一个月内的时间,Keep、每日瑜伽、薄荷健康 App 日下载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 Keep 增幅最高,达 478%。

  2020 年 6 月,Keep 对外宣布实现整体盈利。不过,随着疫情稳定和常态化,难以再实现快速增长,对累计获得 8 轮融资,累计金额 6 亿美元的 Keep 来说,尽快登陆资本市场,给予投资人回报,成为头等大事。

  从 2020 年开始,市场屡屡传出 Keep 冲刺 IPO 的消息。去年 3 月,有消息称 Keep 将最快于第二季度申请赴美上市;7 月,突然传来 Keep 取消上市计划;到了 2021 年底,又传出 Keep 的 IPO 地点考虑赴港。

  截至目前,Keep 再无最新上市消息,很可能已经无限搁浅。不过,几乎所有观点都确认,Keep 急需用上市,来满足对资金和商业化扩张的渴求。

  从商业模式来看,虽然 Keep 多次希望通过会员、增值服务盈利,但根据 Keep 在 NDR 路演中公布的数据,Keep 其收入来源为三大类:广告及其他,会员及付费内容,健身产品—— 2020 年,Keep 总营收 11+ 亿元,其中健身产品收入超 6 亿,会员及付费内容收入 3+ 亿元,广告收入超 1 亿。总体来看,Keep 目前三条主要盈利渠道成绩都很一般。

  实际上,虽然Keep 是以流量为基础,再逐渐推出相应硬件产品,但和 Peloton 的商业路径、商业打法殊途同归,只是硬件产品目前转化率太低。2017 年开始,Keep 陆续推出智能硬件产品跑步机、动感单车、瑜伽垫、智能手环等健身器械及相关产品——从各大电商平台来看,Keep 既有几十元的瑜伽垫,也有售价 4999 元的动感单车 C1 Pro,后者京东目前评价只有 500 来条,和 Keep 数亿用户流量未形成有效转换。

  相比 Peloton,Keep 用户留存率实在太低。《2019-2020 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显示,疫情防控期间,Keep 的 MAU 同比增长了 20%,但到 2020 年下半年,Keep 月活数量跌回 2019 年同期水平。易观分析 2021 年 6 月份数据也显示:Keep 30 天用户留存率仅为 20.85,远低于运动健康类 App 的中位数 34.56%。

  另外根据 Keep 路演 PPT 显示,Keep 累计用户高达 3 亿,但月活仅为 3100 万,每月订阅人数 250 万,会员渗透率 8.2%。相比登陆纳斯达克时,付费用户数占比达 36.5% 的 Peloton,Keep 会员付费占比极低。

  这和 Keep 先免费后付费商业模式有关,也和主要用户群体有关。Peloton 目标用户群是中产阶级,而 Keep 主要用户群是 16-25 岁的年轻群体,无论是消费水平、消费黏性的培养,都往往不如中产阶级。

  和 Peloton 一样,Keep 一直下降的还有口碑。从各大社交平台反馈来看,产品质量、内容不行、自动扣款、虚假发货、售后服务等情况常有发生,Keep 七天免费会员体验,说明的是开启自动续费服务,7 天到期后开启自动续费,刚开通 7 天免费体验就扣费了…… 花了年费会员的钱,却未感受到实质上的用…… 这些用户观点可以看出,Keep 累计用户为何高达 3 亿,会员用户数不到三百万——很大原因,除了不断有用户被 劝退 ,还有可能是尝鲜用户比例实在太大。

  与此同时,Keep 更多免费用户正在被分流。乐刻、FIT 、超级猩猩、悦跑圈、咕咚等专注于每日瑜伽的垂直类 APP,都在不同程度上抢走了 Keep 的付费用户,乐刻和超级猩猩的线下门店数量,还遥遥领先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 Keepland 线下门店。而小米、华为等在智能产品上的布局,其品控供应能力和渠道能力,又是 Keep 难以拥有的。

  为了商业变现,Keep 还进入了各种圈子,比如零食圈,推出的品类包括蛋白棒、威化、鸡肉、牛肉、全麦面包、魔芋粉等等。但是,这是一个相比健身器械更为成熟的市场,每个品类都面临着大量头部品牌竞争。无论是品牌力,还是产品力,Keep 都不占任何优势,因此至今为掀起什么浪花。

  Keep 不务正业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从大环境看,中国健身消费习惯远未形成。根据《2019 年全球运动健身经济报告》,中国 2018 年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 0.8%,即 100 个人中间,可能只有 0.8 个人有健身消费习惯,而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渗透率也只达到 5 到 6% 左右。而美国体育产业已是美国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3%。

  因此,当中美两国互联网健身的领头羊都深陷各种危机、进退两难之时,看上去很大的互联网健身市场,是否如同镜花水月?想要真正挖掘,又能给出怎样的解题思路?

上一篇: 上海市消保委对30款不同品牌的瑜伽垫进行测评

下一篇: 孩子居家上体育课影响楼下居家办公算侵权扰民吗?

返回列表